中國消費者報報道 隨著網絡直播帶貨的興起,直播培訓也迅速火爆起來。當前直播培訓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消費者如不慎報名參加不良機構的培訓,非但沒能成為網紅,還有可能被卷走學費落一身債。
筆者了解到,今年5月,溫州市瑞安市消保委接到一起直播培訓群體投訴,一家登記注冊名為“杭州網紅推手科技有限公司”的機構,租用瑞安一間廠房做起了直播培訓,在沒有簽訂合同的情況下,十余名消費者通過微信轉賬的方式向該機構繳納1萬元至10萬元不等的學費。之后該培訓機構負責人卷款逃跑,最終消費者只能選擇訴訟的方式進行維權。
針對該起群體投訴案件,浙江省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表示,近期聯合溫州市消保委對各地直播培訓投訴案例進行梳理時發(fā)現,直播培訓行業(yè)主要存在四大消費陷阱。
培訓教師變身帶貨銷售,“專家”名不符實。一些別有用心的培訓老師會假借培訓課的名義向消費者推銷各類所謂的爆品,鼓動消費者購買用于直播實踐,而消費者真正關心的直播技巧卻是寥寥幾句帶過。此外,部分培訓機構在宣傳時,刻意把自己包裝成不亞于知名主播段位的“培訓專家”來忽悠消費者,但實際上可能只是一名剛入行的普通主播。
在線直播變錄播學習,虛假承諾不靠譜。學員在報名時,培訓機構承諾課程為“線上一對一指導”直播培訓,但在開播幾次后就不履行承諾,只安排學員觀看錄播內容,一對一指導更是無法兌現。部分培訓機構在報名時信誓旦旦承諾消費者會“漲粉過萬”,實則直到學完課程粉絲量仍毫無增加,消費者一旦要求退款,培訓機構就沒了音訊。
不簽合同或合同有漏洞,發(fā)生糾紛索賠難。一些不法機構抓住了消費者法律意識淡泊的弱點,未簽定任何合同就要求消費者通過私人轉賬形式繳費;或者由銷售人員代替消費者簽訂合同,利用網絡默認同意協議內容,這些簽訂的合同中往往故意對培訓效果表述含糊不清,對消費者退款要求卻極為苛刻,后期如發(fā)生糾紛消費者將較難維權。
名為直播培訓,實則網絡貸款。一些直播培訓機構收款的時候表現積極,甚至主動幫助學員貸款交費,而對于學員的學習情況卻不聞不問,當實現不了承諾的培訓效果,學員要求退款時就百般刁難,導致學員不但退不了學費,還要為不滿意的培訓課程背上債務和利息。
為此,浙江省消保委聯合溫州市消保委共同發(fā)布直播培訓消費警示。
理性消費,避免跟風。理性看待直播帶貨行業(yè),避免跟風心理,畢竟直播創(chuàng)業(yè)成功者只占極少數,他們背后還有專業(yè)的運營團隊,成功與否還與創(chuàng)業(yè)時機、主播銷售綜合能力、行業(yè)競爭情況等多方因素相關,消費者需要理性衡量。
了解資質,確認證照。確認培訓機構是否具備辦學資質,即是否取得辦學許可證和營業(yè)執(zhí)照,提前了解機構經營是否規(guī)范,經營時長、社會信譽度是否良好、師資是否穩(wěn)定等情況。
詳看內容條款,拒簽霸王合同。消費者在購買培訓服務前應詳查合同內容及相關條款,關注課程設置、師資要求、違約責任、退費規(guī)則等重要條款,如合同出現雙方責任不對等的霸王條款,應提出修改或拒絕簽訂。在未確認合同時,不要提前預交大量培訓費用,防止培訓機構因停業(yè)或破產時面臨無法退費的風險。
量力而行,不掉貸“坑”。面對培訓機構熱情推薦的“學費貸”“培訓貸”等各種消費貸時,消費者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充分了解金融產品的詳細內容和需承擔的法律風險,明確約定還款利率、手續(xù)費、解約條件等,避免出現培訓服務解除仍需還貸的情況發(fā)生。(施本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