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東西前看測評”如今已成為許多消費者的日常習慣,了解其他人的真實使用體驗后,不少“選擇困難”的消費者不再糾結,購買前后的預期落差也被“治”好了。然而,有個別商家盯上了第三方測評擁有的話語權,意圖把測評變成自家產品的廣告,甚至是攻擊競爭對手的武器。近日,江蘇蘇州一法院披露了一起測評公司“捧一踩一”的典型案例,最終裁定其存在虛假宣傳,引發(fā)廣泛關注。(據(jù)10月16日南方日報報道)
從案情經過來看,測評公司的套路主打一個“綿里藏針”“渾水摸魚”。其選取了市面上8個品牌的防曬衣進行對比,看似公正客觀,實則暗中推廣有利益關系的品牌,并暗貶競爭對手的產品,有意引導消費者做出選擇。盡管違法情節(jié)尚不嚴重,但測評文章使用的相關數(shù)據(jù)缺乏科學性和可靠性,片面披露信息誤導消費者,因而被認定為虛假宣傳。這一判決具有典型意義,一方面,在合理范圍內維護了競爭秩序;另一方面對“第三方測評”這個新興領域提供了可參照的司法規(guī)范。
消費者為何青睞第三方測評?網絡空間信息冗雜,各路廣告“堆疊濾鏡”,不少人無暇了解真實情況;產品型號和功能五花八門,折扣和紅包迷惑性強,消費者很難做到按需選購;網絡購物作為重要的消費渠道,存在一定的試錯成本。第三方測評的出現(xiàn),提供了一種更為客觀中立的“使用者視角”,確實幫助許多消費者買到了心儀的商品,也有助于維護良性的競爭秩序。
然而,隨著第三方測評的市場規(guī)模越來越大,參與者越來越多,部分測評也有向廣告轉變的趨勢。有博主“分享種草”,實則與商家合作“拿提成”;有博主看似“拔草避雷”,亦是充當了網絡水軍的角色,變相攻擊抹黑競品。相比以直接推薦為主要形式的傳統(tǒng)商業(yè)廣告,此類手法更加隱蔽,卻能在社交平臺上獲取較高的曝光度,幫助博主打造“權威”人設,避免人為限流。更有網友總結了這類“軟廣告”的規(guī)律:選取的品牌一定要多、知名度高的大品牌放在前面吸引用戶點擊、夾帶的“私貨”放在中間位置用大篇幅圖文推薦……層層設套,讓人防不勝防。
客觀真實是第三方測評的“生命線”,亦是市場競爭的底線紅線。以商養(yǎng)測、隱形拉踩,或是“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這些越界的行為將第三方測評變成了一門“灰色生意”,更可能陷入惡性競爭的循環(huán),失去消費者的信任。“雙11”臨近,中國消費者協(xié)會10月14日發(fā)布消費提示,敦促各“第三方測評”營銷主體恪守公平誠信原則,同時引導消費者理性審視消費需求,切勿迷信“種草”流量。
消費市場的秩序需要我們共同維護,管住“夾帶私貨”的手,鼓勵發(fā)展客觀、高質量的測評內容,方可讓消費更加舒心放心。(默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