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張恒)“擔心快遞運輸中電視機有閃失,專門保價2萬元。收貨后出現(xiàn)電視不能開機的情況,找德邦快遞交涉,德邦快遞卻只答應賠1千元。”遼寧省大連市消費者邵先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講述自己使用德邦快遞的經歷,并告訴記者,經過60多次投訴與交涉,問題至今未解決。11月17日,他向記者表示,他已將德邦快遞起訴至大連市開發(fā)區(qū)人民法院,法院已受理此案。
快遞運送后電視機無法開機
9月5日,邵先生通過德邦快遞,將去年花1.3萬余元購買的75英寸激光電視從吉林快遞到大連,該激光電視包括一部顯示屏和一部激光臺。因該電視才使用一年多,為保險起見,他支付224元運輸費后,又交了120元的保價費,選擇了2萬元的保價。德邦快遞上門為邵先生的激光電視進行了包裝,用的包裝盒全是該品牌電視的專業(yè)包裝箱。
9月7日,激光電視送達大連。邵先生回憶說:“激光臺和屏幕是兩個包裝,當時快遞員把屏幕送到家里,激光臺放在了小區(qū)門衛(wèi),我取貨時發(fā)現(xiàn)激光臺的外包裝有破損。”
記者在邵先生現(xiàn)場拍攝的兩張交貨圖片上看到,激光臺的外包裝破損口比較大,包裝顯示屏的外包裝也有破損。記者在包裝激光臺的破損口旁看到包裝箱上清晰印有:“貴重物品,小心搬運”的提示語。
隨后,邵先生聯(lián)系該品牌電視售后人員上門安裝,沒想到安裝完成后,電視無法開機。邵先生向記者解釋說:“初步判斷是激光臺損壞,因為里面有響動,應該是運輸過程中造成的。裝箱前,我在旁邊站著,啥動靜也沒有。”邵先生立即聯(lián)系了德邦快遞要求他們上門查看原因,“德邦快遞在沒有上門查看的情況下,直接給出賠償300元檢修費用的解決方案。”邵先生當即表示無法接受。
邵先生告訴記者,當初考慮到電視尚處于“三包期”內,如果人為損壞,今后無法再享受“三包”,為此才投了2萬元的保價。
隨后的一個多月時間,邵先生多次與德邦快遞大連公司、德邦總部進行數(shù)十次溝通,雙方始終未能談攏。
德邦拒絕承擔隱形損失
邵先生先后向大連12315、郵政等部門進行投訴,德邦快遞后稱可以賠付1000元的檢修費用,確定損壞原因后再進行二次定損,但不保證能承擔所有維修費用。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致電德邦快遞客服進行采訪,客服王經理告訴記者,他們給邵先生1000元是檢修費,因為電視激光臺外表沒有破損,因此需要對電視機進行檢修,確定是否為運輸途中損壞,如是,再在保價范圍內進行賠償。并表示,德邦快遞收保價費并承諾2萬元的保價,賠付依據(jù)一是電視機損壞程度,二是電視機實際價值,三是電視機的保價價值,德邦快遞綜合后再進行相應的賠償。
邵先生告訴記者,激光電視的生產廠家明確表示,該電視激光臺目前尚在“三包”期內,如果人為打開,人為損壞,這臺電視機的“三包”權益就會終止,這是隱形損失,德邦快遞應該賠償。但德邦快遞客服專員表示,他們無法承擔這部分損失。
專家呼吁建立健全鑒定機構
大連市開發(fā)區(qū)消協(xié)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要證明德邦快遞在運輸過程中讓邵先生的電視遭遇嚴重的損失,需要舉證究竟責任在誰,或者找一家雙方都認可的第三方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如果鑒定結果為物品的損壞價值超過2萬元,那德邦快遞不僅要承擔損壞的賠償責任,還要支付鑒定費用。但由于雙方始終沒有達成一致,消協(xié)組織無法調解。
該負責人還表示,隨著物流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消費者選擇通過快遞運輸各種大件物品的情況越來越多。而因運輸中破損、摔壞引發(fā)的服務糾紛,正成為消協(xié)組織調解的新難點。一是損壞的責任、損壞的程度難以認定;二是不少消費者在選擇快遞服務時,往往沒有選擇保價,造成賠付數(shù)額與損失差距較大。
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巖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快遞暫行條例》規(guī)定,快件延誤、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的,對保價快件,應當按照經營快遞業(yè)務的企業(yè)與寄件人約定的保價規(guī)則確定賠償責任;對未保價快件,依照相關法律規(guī)定確定賠償責任。具體到本次事件,如果快遞包裝有一定破損,但是電視激光臺在簽收時外觀沒損壞,消費者簽收后安裝時才發(fā)現(xiàn)無法正常使用,需要證明無法正常使用的原因。在原因確定后,由相關的責任主體承擔賠償責任。如果是在運送過程中造成的損壞,則快遞公司應當在保價范圍內承擔賠償責任。
在實踐中,遇到需要鑒定的情形,消費者往往難于尋找到相應的機構,或者這樣的權威機構比較少,給消費者維權帶來困難。王巖呼吁建立健全相應的鑒定機構,或者允許民間機構從事相應的鑒定工作,使消費者的求償權得以順利實現(xià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