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道(記者吳博峰)隨著人們對健康問題越來越重視,車內健康尤其是車內空氣質量受到更多車主的關注。然而,很多車主都不同程度地被車內各種揮發(fā)物所困擾。
記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盡管近年來造車工藝有了很大提高,車內空氣質量這一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汽車生產企業(yè)、經銷商應從生產到售后,從購買到使用,為提升車內空氣質量提供新思路。
國家室內車內環(huán)境及環(huán)保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驗中心主任宋廣生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產業(yè)政策到企業(yè)自律行為,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還消費者一個安全、舒適的車內空間。全行業(yè)需要對車內空氣質量提高重視程度。”
車內空氣質量把控需延至售后領域
“原本車內異味不大,但最近維修后卻能夠明顯感到一股油漆和其他物質混雜在一起的難聞氣味。”記者瀏覽各大汽車論壇時發(fā)現(xiàn),不少消費者反映在車輛接受維修服務后,車內異味加重。
維修保養(yǎng)環(huán)節(jié)更要注重車內異味清除。吳博峰/攝
一直以來,業(yè)內將車內空氣質量提升與汽車企業(yè)研發(fā)和材料工藝聯(lián)系在一起。在很多人看來,只要把好源頭端,就可以減少車內空氣質量的風險隱患。
事實上,業(yè)內將更多關注重心放在生產研發(fā)端,卻忽略了車輛在維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消費者用車時不免會遇到剮蹭或輕微磕碰問題,而進行修復又離不開噴漆工藝。有著多年汽車維修保養(yǎng)經驗的美孚1號車養(yǎng)護北京鑫久歷祥汽車服務中心總經理郭鵬對《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表示,對于車輛外部露出底漆的部分,維修技師需要進行噴漆處理。而噴漆后車輛內部通常會散發(fā)出一定氣味,這也是車輛維修后車內異味陡增的主要原因。“噴漆材料主要由聚氨酯、氟、聚酯等物質組成,也會在噴漆過程中不可避免出現(xiàn)甲醛氣體,市場上大部分噴漆都含有上述物質,只是含量高低的問題。我們一般建議車主多開窗通風,避免封閉環(huán)境下駕駛。”他進一步補充道。
目前,為留住更多用戶,各大品牌4S店常常為做售后保養(yǎng)的消費者主動提供凈化車內空氣的服務。
中國汽車維修行業(yè)協(xié)會汽車維修配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韓春鳳在接受《中國消費者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售后維修環(huán)節(jié),不排除車輛在修車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對車內空氣質量造成一定影響。這就需要業(yè)內不僅要將關注重點放在研發(fā)制造環(huán)節(jié),還應進一步延伸至售后服務領域。“對于車內空氣質量關注的變化,標志著國內汽車消費市場向更加成熟的階段邁進,是一件好事情。”她說道。
良好用車習慣必不可少
車內駕乘人員的不良用車習慣,也是導致車內異味揮之不去的主要原因。
據(jù)宋廣生介紹,保持車內環(huán)境整潔對于降低車內異味有著較大積極作用。車輛內飾很多零配件和配置是塑料、皮質材料、纖維等物質構成,這些材料的一大特點是具有較強吸附性,人們在車內吸煙,產生的氣味很容易吸附在內飾中,且不易揮發(fā)。“當車輛處于封閉狀態(tài)時,車輛相當于一個空間不大的密閉空間,吸煙產生的有害物質夾雜車內易產生的8種常見高風險氣味物質,會造成車內空氣質量嚴重下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宋廣生說道。
除此之外,怠速狀態(tài)下長時間開啟空調內循環(huán)、車內吃零食、更換空提濾芯不及時等錯誤用車習慣也會造成車內異味加劇。
無味且無害才是最終目標
隨著消費市場對空氣質量問題的日益關注,不少車企提出了一個新的說法:有味也不見得有害。
從理論上說,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冻擞密噧瓤諝赓|量評價指南》中對苯、二甲苯、丙烯醛等8種物質濃度有相關要求。這意味著,雖然這些氣味物質會揮發(fā)出刺激性氣味,但只要在濃度要求之內,就屬于合格范圍。
值得關注的是,很多消費者將有沒有氣味和對人體健康傷害程度畫上等號。殊不知,部分無色無味氣體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其中,人們最為熟悉的甲醛便是無味但有害物質的代表。
同時,很多消費者也難以分辨有毒和無毒氣體的區(qū)別。比如辛醛、壬醛這兩類有味物質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其氣味特征是水果香味和柑橘香味。
市場上車內空氣凈化裝置種類繁多。吳博峰/攝
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為了改善車內空氣質量,有些消費者會購買一些車用香水、香薰、香味劑。然而,宋廣生明確表示,這些物品并不能真正改善車內空氣質量。香味只是起到掩蓋有害氣體的作用,不是從源頭上降低有害氣體產生。如果消費者購買的是一些劣質商品,還有可能給車內人員帶來“二次傷害”。
宋廣生表示,多年前業(yè)內就將提升車內空氣質量視為未來車市發(fā)展的重點課題,但是問題依然存在。他建議企業(yè)應將標準上升至“無味也無害”,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具備更高標準車內空氣質量的汽車產品。
